视障者的求学路,难在每一个“看不见”的细节里。盲文的凸起需要千百次触摸才能形成记忆,实验数据的读取要借助放大镜反复核对,就连一本普通的教材,也可能因格式问题变成“天书”。沧州市盐山县杨集镇视障研究生胡征星曾作为受助学生代表在沧州市残联2025年度困难大学生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发言,他以“于暗途逐光,以运河为信启新程”为主题,动情讲述求学路上的温暖故事。
胡征星说:“原来,我从未独自前行,父母掌心的温度、社会善意的光芒,像运河之水般默默托举,送我驶向光亮。”
无数个深夜,胡征星对着盲文书页发呆,怀疑自己是否真能翻越这座“高山”。而最先刺破黑暗的,是他父母掌心的温度。胡征星的母亲本是普通农妇,为了教他识字,硬着头皮学盲文——她把盲板垫在膝头,指尖反复摩挲凸点,没几天就磨出茧子,却笑着说“这下和你‘同频’了”;父亲为找一本稀缺的盲文教材,跑遍县城的书店,甚至向印刷厂的师傅打听,直到把卷边的书捧到胡征星面前。更难忘某个黄昏,父亲牵着他触摸运河模型,粗糙的手掌覆住他的手,说“水流虽默不作声,坚持奔涌就会遇见光亮”——原来,他们早把“逐光”的勇气,揉进了每一个陪我摸黑前行的日夜。
大运河流淌千年,包容风雨,也孕育希望。它让胡征星想起了每一位帮助过他的人。当指尖滑过模型的纹理,胡征星仿佛触碰到先辈们的匠心,更懂得“坚守”的重量;爱心人士捐赠的盲文教材,边角被胡征星摸得发毛,却始终带着温度;资助政策背后,无数工作者默默奔走,让像胡征星这样的孩子,能安心把书读下去。
四年前,胡征星考入本科时,残联为他提供了5000元的助学金,四年后,研究生的新征程就在眼前,残联再次向胡征星提供了6000元的助学金。胡征星常想,该如何回报这份厚重的善意?他说,或许是在专业领域深耕,为视障群体争取更便捷的学习资源——让盲文教材更丰富,让辅助设备更普及;或许是成为公益志愿者,把曾经收到的帮助传递出去——教更多视障朋友使用智能设备,帮他们跨越“数字鸿沟”;更或许是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人看见视障群体的努力,也让更多身处困境的人,相信“光总会来”。大运河见证过无数故事,而我想成为其中的一笔:带着父母的牵挂、社会的善意逐光前行,把爱变成更多人的“光亮”。
胡征星表示,真诚致谢每一位给予他帮助的人,感谢父母十年如一日的陪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每一位爱心人士的善意,而他会带着这份温暖,在逐光的路上坚定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