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全军新作《家国天下六堡茶》在2022中国故事节·首届广西梧州六堡茶故事会征文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第一名。於全军,张家口万全人,听力残疾,爱好民间文学,作品屡见报端,获奖很多,深受读者欢迎!
於全军,其貌不扬,说话不多,爱思考。由于听力问题,中专毕业后就走向了社会。那么,这样一位没能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且先天不足的人,是凭着怎样身残志坚的精神,走上这条自强奋进的道路的呢?
(一)残疾不可怕,有梦也精彩
於全军,1974年出生在张家口市万全区於家梁村。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七岁那年,因为患肺炎,一针庆大霉素夺去他的听力,从此只能靠助听器跟他人交流。后来的生活中,助听器成为他最好的朋友,帮助他倾听这个世界,虽然有些模糊不清,但还是能够听懂一些话语。
受听力影响,於全军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参与到各种活动中,看上去有些孤僻,便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交给书籍。在於全军的记忆中,童年陪伴他的就是一摞摞的书。
“我小时候,没什么儿童读物可以看,能看的启蒙读物,是《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等神话小说,那时候不懂情爱,就是觉得聊斋里面的世界很神奇,鬼怪们一个个神通广大”於全军说。正是这些光怪陆离的书中世界,打开了日后编写各种故事、出版自己作品的文学大门。
於全军的小学阶段,是在万全古城度过的。万全古城保留着完好的明代古城墙,儿时他常常和一帮伙伴上城墙玩耍,听长辈们讲述最多的也是这雄伟的明代古城墙。铁马雄关、历史古迹,成为他日后创作故事的重要源泉。“我的创作初心,就是为我的家乡万全城写故事,让世人读懂她,了解她。”这,是於全军的初心,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后来,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十三旦侯俊山》,正是以万全的民国戏曲艺人侯俊山为题材创作的。
於全军的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95年,他从沙岭子工交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万全粮食系统,工作十年后,国企改革,於全军响应国家号召,从粮食系统下岗。跟别的下岗工人不一样,他因为听力障碍无法和别人顺畅的交流,他一次次求职,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失望,连生活都困难。幸而,万全区残联伸出援助之手,为他配了助听器,资助他创业资金,鼓励他摆起书摊,卖起各种文学读物。
有一天,在书摊前百无聊赖的於全军在故事刊物上发现了一份约稿启事,发现稿费很高,一篇故事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从小就喜欢看故事、讲故事的於全军眼前一亮,靠写故事养家,不也是一条人生路吗?从此,於全军开启了艰辛的文学创作之路。
(二)功夫不负有心人,汗水浇灌鲜花开
“一头钻进故事里后,才知道故事的世界有多精彩。”於全军说,故事是所有文学的母本,先有民间故事,才有后来的小说诗歌。当代的故事创作,已经走到了新文体时代,用便于讲述的形式,来表现最鲜活的生活。
这是一条充满鲜花的道路,也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於全军说为了找到一个故事点子,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为查一个资料,跑到图书馆泡一整天;为掌握人物的生存状态,找来相关电影一部接一部看。就凭这股自强不息的劲,他写的故事接二连三地刊登在各种刊物上。
他清楚地记得,2003年,第一篇故事《神秘的邻居》发表在武汉《今古传奇》上收到稿费520元时的激动心情,这相当于摆一个月书摊的收入。这份无论是精神的鼓励还是生活的补贴都给予了他极大的信心,促成他全力以赴奔走在故事创作之路。从此,他专心致志的写起故事,这一写,就是二十年。这二十年,於全军的故事作品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已发表几百万字,获国家级省级奖三十余项。
“故事越写越多,我却觉得落入了套路。故事的传统写法是情节为王,但可能忽略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情感和人性,应该拓宽写法才行,我要做故事家,而不是简单重复的‘匠’。”蓄意创新的於全军将目光放到了故事创作之外,开始大量揣摩优秀的小说、散文、小品、戏剧、电影电视,博采众长,都用在写故事上面。
于是,於全军的创作呈现井喷式,杂糅单口相声技法的《疯狂的鸡蛋》获得了第一届“榕树下”网站金故事大赛二等奖,运用通讯报道手法的《染血的合家欢》获得浙江第四届廉政故事大赛二等奖,用评书技法写的《美丽的刘美丽》获得全国道德楷模故事汇表演优秀奖,使用小说写法的《大明刑事录》在《山海经》杂志连载十八期,后来上传网站,点击量破百万……
(三)自强自立终回报,奋勇向前攀高峰
老天终究不会辜负那些努力生活的人。一番耕耘一番收获,下岗失业状态的於全军,凭借手中的笔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他先后出任广东《百花悬念故事》、浙江《山海经》、北京《民间文学》的特约编辑。角色就这样转换过来,由写稿的作者,变成了审稿的编辑。于是,他又开始为广大故事作者服务,编稿审稿之余,还要讲课传授创作技巧,利用网络优势,为作者讲了百余堂课。其中,特别为河北张家口、湖北、广东残疾人文学创作群开设了专题讲座,听课的人数以千计。
创作的丰收,带来荣誉满身,2014年,他被河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四个一批”优秀人才,2016年获得河北省文联颁发的“首届河北省文艺贡献奖之突出贡献奖”。於全军在文化界交往的良师益友也越来越多,开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他受“新北方故事沙龙”会长范大宇所托,着手组建河北分会,出任分会会长。如今,他已是中国民协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曲协会员,张家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万全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家口市诗词协会万全分会主席。万全区残疾人联合会第二届聋人协会主席。如今,於全军在《民间文学》杂志社工作,办公地点在中国文联大楼(中国民协是中国文联下属机构)。文联大楼里都是中国文坛的顶级人物,众多文化巨匠出入其间,这就给了他以文化回馈家乡的机会。2010年、2012年、2014年三年时间里,於全军先后邀请了《民间文学》《山海经》两家杂志的主编,三次来张家口市开办故事创作培训班,场次分别为张北场、宣化场、万全场,面对面培训了200人次学员,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作者的创作热情。
天道酬勤,於全军的创作再攀高峰,环保题材的中篇故事《血仍未冷》获中国民协第十一届民间文艺山花奖。2018年,故事《特殊拍卖》获得“2018年度中国好故事”称号,一次又一次登上了创作高峰。另外,剧本《纸飞机》获九分钟微电影奖,故事《两抔黄土》获中国民协、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文联主办的“中国梦、汉城梦、汉牡丹梦”大赛优秀奖。编剧并开拍影视剧三部《换心人》(网大)、《大明奇案录》(央六电影)、《诡档案》(院线)。公开出版个人文学作品六部,分别是《疯狂的鸡蛋》《冰妃幻踪》《大侦探的失误》《神秘彼岸花》《我的美丽妈妈》《十三旦侯俊山》,和他人合作编著民间文学专著三部:《万全民间故事》《下花园民间故事选》《寻访常家庄》。
於全军说:“这一路很多人帮助了我,我始终心怀感恩,当稳定下来,我就想帮助别人,让公益薪火相传。我想把我的所知所得,告诉需要的人。”作为听力二级残疾人,一路走来,受到了区残联的关怀和照顾,他不忘感恩,积极响应残联号召,为残疾朋友提供精神食粮,编撰了多期助残小报。名字起得很有特色——《自强》,而他自己就是这两个字的真实写照。
二十年的光阴,在写下无数个经典故事的同时,於全军也用执着和热爱写下了一部个人的传奇。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乐观面对人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尝试,一步一个脚印,不忘初心,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故事王国,也激励了更多的残疾人面对困难,学会如何为自己的美丽人生拼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