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井集镇南良村肢体残疾人张某某,腿部手术后,需加强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可他没有锻炼器材,县残联把无障碍健身车给他送到家里。西城镇雁秦街王女士,出示残疾证补证申请、身份证、户口簿、照片,工作人员查寻系统、网上挂失、打印新证,不到15分钟,就为她补办了残疾证……
今年以来,阳原县残联着力“四个聚焦”,强化“四下基层”,切实帮助残疾人排忧解难,在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中彰显了残疾人工作实效。
一、聚焦“残疾人需求”,强化精准服务办实事。坚持对准残疾人个性化需求这个“小切口”,强化全覆盖问需、针对性解需等手段,全力保障残疾人的需求落到实处。一是实施精准助残服务工程,以残疾人基本状况与需求调查为切入点,面向全县6900多名残疾人,组织14个乡镇301个行政村8个居民社区逐人问需,需求数据以“精准助残服务工程”列入2023年度县政府22项重点民生工程。全年完成基本康复服务78人,就业服务176人,居家托养服务112人,适配辅助器具150人,家庭无障碍改造30户。市残联印发了《阳原县强化“四以”措施推进精准助残服务工程》专刊,县委书记郝燕飞、县政府县长何景明作了肯定性批示,向县委组织部呈报了“单项冠军”。二是推进残疾证“跨省通办”,针对“户在人不在”群体办理残疾人证的需求问题,认真落实《残疾人证“跨省通办”办理规范(试行)》规定的流程、时限等要求,实行了办新证、换旧证等6项事项“跨省通办”,为异地办证提供便利。年内,为9名残疾人提供了“跨省通办”服务,得到了当事人一致肯定。三是推行残疾证随户迁移,针对迁户残疾人迁移残疾证的需求,严格落实市委书记赵文锋在《农村(民)到市区落户办理事项清单》上的批示精神,建立任务、措施、责任、时限“四个清单”,强力推动末端落实,做到见户口迁移证明办残疾证“迁出”,见残疾证迁移证明和原始档案(密封)办残疾证“迁入”,实现了残疾证随户迁移无障碍、零延误。截止目前,共受理残疾证迁移事项5件,全部即受即办,保障了迁户残疾人跨县区亦能不间断享受惠残政策。
二、聚焦“残疾人防贫”,强化多重保障消风险。始终把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中之重,强化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全力消除残疾人返贫致贫风险。一是强化防贫动态监测保障,建立农村新增重残人口台账,及时将新增重残信息推送乡村振兴部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预警。截止目前,全县新增农村重残人口243人,“三类户”残疾人累计465户,通过产业覆盖、临时救助、安置公益岗位等,有205户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取得了扎实的防贫效果。二是实施残疾人防贫保障工程,立足残联职能,把辅具适配、无障碍家改、创美公司羊产业收益覆盖等纳入防贫举措,优先解决已脱贫残疾人、“三类户”残疾人的需求问题。今年以来,共为脱贫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82人、康复服务45人、适配辅具97人、无障碍家改26户,羊产业收益覆盖80户,发放评残补贴79人,为“三类户”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9人、康复服务3人、适配辅具22人、无障碍家改1户,做到了有需先保、有需必保。三是强化政策兜底保障,与民政部门协作联动,落实低保、特困、“两项补贴”等政策,2971人纳入了农村低保,433人纳入农村低保边缘,451人纳入了农村特困,3256人享受了护理补贴,2971人享受了生活困难补贴,增加了残疾人收入。四是实施医疗健康保障,积极争取县财政资金44.19万元,为 3188名重度残疾人解决了医保个人缴费部分,为115名残疾人提供了家庭医生签约残疾人服务包,减少了残疾人的家庭支出,强化了残疾人医疗保障。
三、聚焦“残疾人满意”,强化靶向发力出实招。始终把残疾人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是创建残疾人康复机构,为提供残疾人满意的康复服务,将揣骨疃中心卫生院创建为省级社区康复示范机构,在县中医院创建一级肢体(脑瘫)、一级视力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数次邀请省市残联、卫健部门专家实地指导,着力提升康复服务的质量与效果。10月份,市残联回访康复服务,揣骨疃中心卫生院、县中医院康复服务的满意度均为100%。二是推行扶残助学网上审核,多年来,扶残助学一直是学生提交纸质材料,县市残联逐级审核、逐级呈报,审核效率低。今年,阳原县残联利用“幸福张家口”APP 扶残助学专门端口,学生们通过网络自主申报,残联随时受理、随报即审,做到了申报学生“不跑腿”、审核上网“一点过”,工作效率极大提升。截止目前,共受理扶残助学事项25件,全部网报网审,受助学生满意度大幅提升。三是开展康复体育进家庭,针对残疾人康复健身缺乏体育器材、专业指导等情况,为35户残疾人适配综合健身器、无障碍健身车等康复体育器材85件,组织4名健身指导员巡回入户指导,残疾人足不出户即可健身锻炼,得到了残疾人及其家人一致点赞。四是推出系列助残活动,开展“春风行动”,对19名残疾人进行手工编织技能培训,有12名残疾人在元梦创业公司就业。3月28日,《张家口阳原:勤劳双手编织美好生活》登上了央视频;开展“送移动卡、赠电话费,新春助残、奉献爱心”活动,为残疾人及其家人送出移动卡主卡500多张、副卡1000多张,助残总金额达到17.4万元;开展助残慰问活动,筹措资金7600元,慰问困难残疾人38户;开展送惠残政策、预防残疾知识下乡活动,现场解疑答惑183人283个,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600多册(份),社会反响良好。
四、聚焦“残疾人呼声”,强化一线落实解难题。坚持将察民情、听民声作为办实事、解难题的关键一环,认真听取残疾人的呼声,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一是回应评残呼声,四月份,有人反映办肢体、视力残疾,受理、鉴定等环节关联不顺畅,与县卫健局、县医院、各乡镇残联反复会商,下发了《关于改进肢体、视力残疾办理流程有关事宜的通知》,理顺了办证流程,促进问题从根子上解决。截止目前,肢体、视力残疾共鉴定办证609个。二是回应补证呼声,针对以往残疾证挂失补证需属地乡镇、报社、县残联“多头跑”,补证周期长、路途费用多的问题,在阳原门户网站开辟了“残疾人证挂失专区”,变登报挂失为网上挂失,实现了挂失补证“一次办、立即办、免费办”。今年以来,共受理挂失补证45件,全部当场办结。河北新闻网报道了《阳原:再造残疾证补办新流程,优化残疾人办事软环境》典型做法。三是回应热线呼声,强化与“12345”、“12385”无缝对接,强化与信访部门协作联动,做到受理、办理、回复“三及时”。今年以来,受理热线诉求6件,第一时间办结6件,涉残诉求事项办结率达到了100%。东井集镇和尧庄村赵某反映,肢体功能障碍,想鉴定残疾却去不了医院,残联协调县医院为4村7人上门鉴定,化解了他们去不了医院的难题。